1)不想负责任。
读者小芝(昵称)是位离异女性,她男友曾因为接受不了与她女儿在一起生活,提出过分手。
纠缠过后,她男友说想复合,条件是不公开、不结婚。
她很喜欢对方,但怕在一起没有结果,之后自己又是一个人。
“不公开,不结婚”,这本就是一个「短择声明」,也是一个「免责声明」。
哪一天她男友激情退却,想要离开时,可以说走就走,不用负责任。
试想,一个单身的男人,如果真的喜欢一个女人、想对一个女人好,怎么会舍得不公开这段恋情,让女人忍受被短择的不安感和委屈呢?
2)感情投入的差别。
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投入,在双方未达成共识之前,都是有差别的。
读者思思(昵称)和公司的一位男同事频繁相约外出吃饭,两人在互怼中逐渐拉近了关系,不过他们之间从未说过暧昧的话。
后来,她部门的一个女生向她透露喜欢那个男同事。得知此事后,思思找到男同事,提及女生的心意,并表明自己希望能与他确定恋爱关系,并公开恋情。
然而,对方回复说自己还没有做好真正开启一段感情的准备。这种模糊不清的关系,让她越来越压抑。
真正的恋情确认,是需要双方讨论与明确的。
同事关系和情侣关系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发生过性关系,而在于双方对于这段关系是否有共识。
所谓共识,就是彼此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是一样的。
很显然,上述之间的关系界定模糊不清。这是因为对于这段关系的发展,思思希望的是确认关系,而对方并不想。
3)隐藏式需求。
关系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,但解决不了个人的“内耗”。
读者小吴(昵称)的男友,在情人节这天让她自己在淘宝挑礼物,她拒绝了。
男友给自己送了盒巧克力,她又觉得难过,不是在乎礼物的价值,而是觉得这是在超市随便拿的,一点诚意都没。
后来,她让男友在朋友圈公开自己。因为她看到男友以前的动态,几乎每条都跟前女友有关。
她男友拒绝了,回复说“现在成熟了,性格变了”。
她是一个特别不会主动的人,即便是这样的场景也不会主动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。
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,觉得自己根本不值得被好好对待。这就说明小吴是一个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,但安全感是自己给的。
所以,不要用指责、埋怨的方式,而是和平地表达自己没有安全感的事实,并且学会示弱。
当我们真正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时,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人跟自己在一起的真实意愿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