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儿女 父母一方出轨孩子应该怎么做?(3)
2025-02-08未知 编辑:时尚女人网
为什么面对父母的不和睦,有些孩子会满心羡慕别人的家庭,而有些孩子却能勇敢地站出来,说:“爸妈,我支持你们分开,也同意你们做自己想做的事”。
这两种区别的关键在于:一个人在亲密关系的自我提升之路上,走了有多远?
读者冬冬(昵称)的父母已经分居八年,却一直没有离婚。究其原因,是她父亲控制欲过强,总是无端怀疑母亲。有一次父亲酒后甚至对母亲实施了家暴,母亲吓得当晚就逃了出去,在外居住。
一个很偶然的机会,冬冬意外看到了母亲的手机记录,发现母亲出轨了。她心里特别难过,却没有拆穿,也没有说出口。
冬冬问过母亲是否能原谅父亲,然后回家。母亲非常坚定地表示:不想再回到过去那种日子。
冬冬自己已经结婚了,能够理解母亲的行为,也在尝试接受和体谅,可当真正面对母亲出轨这件事时,她又不知所措了。
她十分羡慕别人家父母恩爱和睦的场景,也担心父母的关系会对两个妹妹未来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。
我们团队曾经分享过【三果论】,阐述了亲密关系的三种不同结果,以及三个不同发展的阶段。
我以写文章为例:
第一阶段,就像一个人刚刚开始写作文,写得很稚嫩。这时候,会很讲究文章的是非对错。
在亲密关系的生存期,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互相交换的关系,当然就有“是非对错”之分。
所以,在冬冬眼里——“父亲打母亲是错的,母亲出轨是错的,父母和睦是对的”。
这,就是她痛苦的根源:亲密关系的自我提升中,还停留在第一阶段。
第二阶段,学会了很多写作方法与技巧,把文章写得花团锦簇、繁花似锦,非常华丽。
比如,冬冬可以从365个不同的角度看待父母的婚姻。
“进化心理学”:父母之间的伴侣价值也许不匹配;
“依恋理论”:母亲可能是一个回避亲密的人,父亲可能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;
“社会交换理论”:伴侣双方依赖度的问题,母亲对父亲的依赖度很低,但父亲的可替代程度也很低”,等等。
在第二阶段,最重要的特征是不再简单地用是非对错评判关系。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都会告诉我们:每一个人的做法、行为、现象,都有它存在的理由。
当我们理解这一点,就得到了一种解脱,不再执着于所谓的“父母分开了,羡慕别人家的父母恩爱和睦”。
第三阶段,如果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作家甚至大师,就会进入第三个境界「繁花似锦之后的返朴归真」。
这个“朴”,是质朴的“朴”,是在讲一个事物的本质,呈现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。
当我们到了第三阶段,再回头看就会发现:很多问题都呈现出一种非常简约的答案。
比如意外看到了母亲的手机记录,知道对方出轨,然后特别难过,问“能不能回家原谅父亲,母亲很坚定地说不想回家再过以前的日子”。
这时候,如果是第三个阶段领悟期的人,会非常爽快地对母亲说:“是的,我允许”。
本质上讲,走到第三个阶段领悟期的人,就不会再执着于某个具体的东西。
人也会从“是非对错”,发展成“各花入各眼,各有自己的见解”,然后再走到一个更本质的层面,理解世界万物有其运转的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