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国内焦点 > 正文

别再鼓吹“房价击垮了年轻人”,那些荒诞故事或许只是朋友圈里的幻觉

2017-03-21 编辑:

  为记者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

  最快的传媒要闻、最全面的财经舆情、最敏锐的传媒投资风声、最前沿的媒介变革趋势,是资讯门户也是工作平台,近万名财经记者注册、二十万主流财经人群实时关注。

  文 | 蓝鲸传媒 张弛

  在朋友圈里你可以假装很努力,有时候也会真的感到很悲伤,我是指朋友圈里这些天疯传的关于房子的10w+文章,这些日子里,按照媒体的说法,北京的房价在“窜天”、在扼杀年轻人的创意、在摧毁经济学原理.....

  其实,撇开骇人听闻的字眼、充满戏剧性的案例和人们翻滚的情绪,不难看到在这一轮关于房价的舆论发酵里,有许多传播学原理的影子,像幽灵一样徘徊。

  媒体营造的荒诞感

其实这轮房价的讨论从三月上旬就开始了,公众号花儿街参考(ID:zaraghost)13日称,东环边上随便拎出来一个小区,去年8月份的均价是5.56万,今年2月的均价是7.74万,7个月,涨幅334%,这篇文章连带着它的标题《北京房价打败了多少经济学常识》。

一篇文章的威力,不仅在于跳跃性的逻辑、选择性的事实,还在于选择案例的极端甚至荒诞。

中国证券报就报道了这样一个极端的案例:

“15平方米的老房子,没有上下水,没有燃气,总价170万。“说实话,这间房子只能做仓库,如果租出去,那么住户每次上厕所都得跑到小区外面找公厕。但这是东城德外的房子,对口的是安外三条小学,30%毕业生直升171中学。”即便这种房子,谢女士也是当天付了定金。不过,由于业主要求15天内付款,并且不保证能落户,而就在谢女士犹豫的期间,这个房子已经卖了出去”......

荒诞感在媒体的精挑细选里,也在读者的讨论里蔓延:

3月20日晚,知乎上《为什么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值钱?》这个帖子浏览量达到229多万,共收到1250个回答,回答者包括注册会计师、港大毕业生、研究员、工程师等。其中,作者六翼天使的回答获得了6600多个“怒赞”。

  但更加吸引人的是文本的荒诞手法,很多写手深谙其道,比如这篇:

  《北大女博士亲述:我是如何在北京买房的》

  作者前面铺垫了数千字关于自己考进北大后的奋斗史,故事的结局你或许已经猜到:找两边家长,每家出了500万,把房子买下了,这篇文章3月20日发布,21日晚间阅读毫无悬念地突破了10w。

  

别再鼓吹“房价击垮了年轻人”,那些荒诞故事或许只是朋友圈里的幻觉

制造冲突和话题张力

  腾讯网总编辑李方3月14日写了篇随笔《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》,随后出现了这些标题:

  《你又什么资格为北京难过?》

  《我看,不必为北京感到难过》

  《北京不会为你感到难过》

  《别讲什么逃离,北京从来都不属于你》

...

  随着文章的热传,人们讨论的话题从房价转移到了北京,从清华毕业买不起学区房升级到了房价扼杀创造力,最终变成了关于阶级固化论的沉重讨论。分裂不仅存在于作者之间,也存在于那些10w+文章的评论区。

  性、暴力、钱、谣言是点击量的保证,而在房价这个话题力,你常常可以同时找到所有要素,公众号真叫卢俊的地产观写到:

  "关于房价的每一个维度都会折射一种观点,每一种维度都是保护一些人,伤害一些人,对于房价是否合理,很多时候话很直接,但是却也很伤人,在理性和感性之间,很难找到一个充分的平衡......各种文字,或许投射的都是内心的某些情绪,这种情绪他的名字叫:我们的努力,可能还配不上我们的焦虑。”

  房价的话题成为近来很多微小说的主题,比如反裤衩阵地的《北京女子图鉴》系列,财经+时尚跨界专栏作家周凯莉在同名公众号(ID:beautifullady)里撰文《帝都过气女子图鉴》,则把一位刚过30岁过气网红和房价的话题巧妙结合,结局颇让人有点小无奈:

  最近几天,房价又开始飞涨,她租住的新城国际两室一厅快要到期了,不出意外,租金会出现质的飞跃,突破2万大关,作为极具不安全感的北漂过气网红,她打算从这一个聚集了高端名媛的小区搬走,转战望京,宝星国际可能是不错的选择,至少楼里的朝阳大妈们早已习惯了即便出门扔个垃圾,还得化妆一小时的网红造型。对呢,楼下还有一家漫咖啡,里面聚集着各种来帝都捞生活的人,买一杯最便宜的26块钱美式咖啡,就能扯上一天,千亿潜力的计划书,票房6亿的影视剧本,或者号称能和高层扯上关系的掮客。那么,她这样的人,也不算异类吧,简直正常得不得了。

  没有办法,哪也去不了,老家的空气更差,逃到大理?笑话,卖掉那一柜子手袋、高跟鞋也买不起大理现在的房子了……混着吧,美貌即正义,她甩掉腮红刷,对着镜子里穿着DVF最新款裹身裙的A cup的31岁的中年妇女喊:加油!

  

别再鼓吹“房价击垮了年轻人”,那些荒诞故事或许只是朋友圈里的幻觉

信息过滤和选择性的事实忽略

其实在荒诞感和冲突背后,是一种信息过滤机制和选择性的事实出没,比如咪蒙月薪五万类似的报道,实习生,助理,毕业两年多,月薪5万......读了这样的文章,人们很难不被5万元的月薪所吸引,却少有人会想到去采访这些助理, 5万月薪的背后有哪些故事,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熟悉的新闻报道的事实缺失,所幸咪蒙自己跳出来补充了丢失的那部分信息,揭示了回报背后的付出:

很多人说,她们不过是运气好,刚好抱了咪蒙的大腿而已。

其实,每一个“运气好”的后面,都藏着无数的努力。

她们不是比别人幸运,她们只是在每一个困难的时刻,别人熬不住的时刻,都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会儿。就像有人说的,成功者不是从不失败,而是从不放弃。

  选择性的忽略事实,是标题党的精髓所在,很多聪明的读者也往往会沉醉其中,因为它往往能够准确击中读者的情绪:


大家都爱看
查看更多热点新闻